基于MEIC清单模拟回溯中国人为源PM2.5暴露相关过早死亡污染源贡献变迁

2020-07-03 | 刘俊

2020年7月,MEIC模型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《大气化学物理》(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) 发表论文,首次应用基于MEIC模型开发的自下而上的中国分行业长时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,结合区域空气质量模拟(WRF-CMAQ)和健康效应模型(GEMM),定量评估了1990-2015年行业尺度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空气污染和健康影响,揭示了经济驱动和政策调控作用下的污染源贡献的变迁趋势。研究的开展有助于识别需要重点防控的污染源,对国家决策具有重要意义。

过去二三十年,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。伴随着经济的增长,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,化石燃料消费激增,由此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,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。1990–2005年,我国人为源PM2.5暴露相关的过早死亡从126万增加到218万,并降低至2015年的210万。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对PM2.5空气污染及相关过早死亡的贡献,具有不同的变迁趋势。1990年,民用源是我国大气PM2.5浓度及相关过早死亡的主要贡献源(46%),其次是工业(29%),发电(13%),农业(9%)和交通源(5%);而2015年,工业源成为了最大的贡献源(35%),其次是民用(25%),农业(23%),交通(10%)和发电源(6%)。

图为不同类型污染源对我国PM2.5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(采用GEMM NCD+LRI估计)的绝对贡献(千人)。

研究表明,2005年以来发电行业积极的控制措施已有效遏制了污染排放的增长趋势,而工业和交通源对PM2.5污染的贡献还在不断增加。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转变,是民用源贡献率不断下降的原因。同时,在富氨的大气环境下,持续增长的NH3排放和大气二次化学光反应的增强,是导致农业源贡献率持续增长的原因。研究的开展有助于识别需要重点防控的污染源,对未来我国制定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acp.copernicus.org/articles/20/7783/2020/acp-20-7783-2020.html